记忆假象导致的杀人冤案——你的记忆并不可靠!
陈善平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关键词:记忆、假象、视觉
还记得儿时吃的第一根棒棒糖是什么味道?
还记得儿时最喜欢穿哪一件衣服?
记忆就像尘封的魔术盒,看上去不大,却蕴含着我们的喜怒哀乐,记载着我们逝去的人生。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看似真实可靠的记忆很可能是一种自我欺骗的假象?
我们的记忆是否会像电影《盗梦空间》中那样,被外界植入错误的信息,而我们自己却完全没有意识到?
图一:电影《盗梦空间》海报。
一、记忆假象导致的冤案
1991年1月18日,在加利福尼亚的一个贫困社区里面发生了一宗谋杀案。在门外和五个朋友玩耍的儿子亲眼目睹了街上一辆车中有人开枪打死了站在家门口的父亲。
警察快速侦察排查,找到了几个可疑对象,并让六位年轻的目击者从几组照片中指认当时目睹的凶手。六位目击者一致指认出Francisco Carrillo是凶手。情节简单,证据确凿,审判公正,Francisco Carrillo这位17岁青年因此背上杀人罪名并锒铛入狱。
图二:嫌疑犯指认照片组。
在2013年,也就是凶杀案发生21年后,犯罪心理学家Scott Fraser发现这明显是件冤案,因为根据当时案发现场的光线,六位年轻人不可能看清,甚至看不到凶手的容貌。
图三:专家组模拟案发当时车内情景。
在案发前,六位年轻人和Francisco Carrillo并没有交集,也互不认识。Francisco Carrillo只是住在案发地三四条街区的地方。专家通过各种现场模拟都足以证明案发当时,六位年轻人无法看清车内任何人的容貌。在Scott Fraser带领的专家组的努力下,这宗杀人案终于沉冤昭雪,Francisco Carrillo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既然如此,出庭作证的六位年轻人为什么能这么肯定自己记忆中看到了凶手的容貌,并且指出Francisco Carrillo就是凶手呢?查看当时案情报道,最先指认出Francisco Carrillo身份的人是受害者的儿子,但当时他的原话是好像是这个人,而其他五位小伙伴却说记不清楚,想不起来了。
到了法庭审判作证现场,六位年轻人在分别单独出庭作证时却一致地肯定地认为记忆中清晰地看到了凶手的容貌,并指认了Francisco Carrillo就是凶手。
那么,究竟哪里出现了问题?很明显,是六位目击者的记忆出现了错误。知道受害者儿子表示Francisco Carrillo好像是凶手这个信息后,其他五位小伙伴的大脑无意识将Francisco Carrillo容貌自动填充在当时一片漆黑的车内,并自我暗示和强调记忆中看到的凶手就是Francisco Carrillo。
于是,五位目击证人被无意中植入的记忆却让一位无辜的青年背上杀人罪名。
在美国,甚至在全球,因为目击者错误的记忆而导致的冤案数目数不胜数。虽然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录像机,录音机,DNA鉴定技术等科学鉴定技术能协助警察查明真相,但目击者的证言在法庭上依然占据重要的地位。
这种被外界信息植入或修改记忆的事件并非特殊情况,就连训练有素的军人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在美国某军种训练营中,模拟被敌军捕获受到严厉审问拷打是他们的必修课。有研究跟踪表明,被活活折磨的美国大兵,虽然能面对面清晰看到施暴敌人面孔长达30分钟,在模拟审问拷打后接受带有诱导性质的询问却往往指认出错误审问者的照片。
为什么大脑会出现这种错乱的记忆,为什么真实的记忆还能被修改?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视觉记忆是怎样形成的。
二、大脑保存图像记忆的机制
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成千上万个神经元,而记忆过程就需要依赖这些神经元的电活动来编码和存储信息。
图四:大脑中神经元的电活动。
当外界一个短暂的情景画面投影到眼睛的视网膜,视网膜中一部分细胞的任务就是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即光电转化)。这些电信号经过视网膜其他细胞的加工后向脑内的外膝体传递,之后传递给视皮层进行更进一步的信息处理与整合,进而形成视觉。电信号从外膝体传入位于后脑的初级视皮层(Primary Visual Cortex)后,该脑区的神经元对图像的某些微小细节放电。每一个神经元就像数字图像的像素点记录着整个情景画面。不同神经元之间的电活动联接帮助我们记录着这个情景画面。
初级视皮层接收来自外侧膝状体的信息,然后通过V2和V3传递给V4、V5以及更高的脑区。整个的皮层信息处理过程由两条并行的通路完成:V1、V2、V4等组成的腹侧通路主要处理物体形状、颜色等信息;V1、V2、V5等组成的背侧通路主要负责对运动等信息的感知。
图五:视觉信息传导通路示意图。
这个情景画面的信息并没有止步于此。这些视觉信息从初级视皮层传入高级视觉区域的神经元,并且被进一步加工处理后,才传递到内侧颞叶(Medial Temporal Lobe)——海马区(Hippocampus)及其周围的皮层。而海马区协助我们把这些信息转为短时记忆或长时程记忆。
这只是视觉信息输入大脑后被记忆下来的其中一条通路。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存在两条视觉信息通路,一条就是上文提到的皮层视觉通路,主要负责对视觉信息的外界视觉刺激的精细加工和智能识别,另外一条是皮层下视通路属于大脑早期进化的边缘结构,包括上丘(Superior Colliculus, SC)→丘脑枕(Pulvinar, Pulv)→杏仁核(Amygdala, AMG)的一条视觉通路,主要和情绪视觉信息的处理密切相关。因此对于情景记忆除了能被储存在海马脑区外,还可能存储在杏仁核等脑区。
三、你的记忆并不靠谱
不难发现,外界信息从眼睛传入大脑海马区被形成情景记忆的过程中,需要经过视觉皮层处理图形,物体轮廓,颜色等加工处理。而这种加工处理因人而异,并且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因素。例如某次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明媚的阳光,凉爽的春风都是美好的回忆,但对身体不舒服的你却是噩梦般的记忆。
图六:记忆的存储是动态的。
个体记忆明显受到自身感知觉输入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或更改。这就表明我们自以为非常可靠的记忆其实并非那么真实。无论是上一秒发生的事情,还是十年前学校的某个场景,这些记忆都以一种动态的过程存储在我们大脑中。因为我们的记忆具有可塑性,随时都有可能因为外界信息的输入而悄悄发生改变。这些动态的记忆,就好像梦一样,随着前额叶脑区神经元的兴奋活动,千奇百怪的奇幻画面都能在我们大脑中呈现。
而且情景记忆并非一成不变地储存在固定的脑区,而是分散地存储在不同脑区的不同神经元上。当我们回忆某个特定情景的时候,多个神经元同时兴奋产生电活动,才能在我们的大脑中呈现完整的画面。如果其中一类神经元发生病变或者凋亡,都会影响到画面的重现,甚至改变记忆中的画面信息。如果把情景记忆比作一幅拼图,而相关的神经元就是小块的拼块,如果缺少了一些拼块就会导致整个画面的一些信息缺失。
图七:记忆的拼图。
我们的大脑对于记忆还有一项有趣的功能,就是自动填补空白功能。假设你穿过一片小树林到了朋友家,朋友问你经过哪里?你大脑马上给你展示出一条林间小道。朋友继续问有没有看到他家门前的那棵苹果树,这个时候不管你进门前有没有注意到那棵苹果树,聪明的大脑在无意识下快速给你脑补出一棵苹果树的画面并储存下来。
我们的大脑时刻都随着个体的情绪、价值观的改变而对记忆进行无意识的加工和修改,甚至我们接触到的各种外界信息很有可能误导和扭曲记忆,因此借助科学技术(例如笔记,照片,录像等)来记录自己的人生轨迹才是客观可靠的办法。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需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
Post Reviews:
No reviews yet...